老栏目International co-operation

关注官方微信扫描关注河大商学院官方微信获取最新动态
关注官方微博扫描关注河大商学院官方微博获取最新动态

学院新闻 首页 > 老栏目 学院新闻 观点 > 正文

共享充电宝为何从“小甜甜”变成“牛夫人”?

作者: 时间:2022-03-28 浏览次数:

      


你家有多少个“被迫”买下的共享充电宝?

价格贵、归还难、服务差。2017年横空出世的共享充电宝,在近年来越来越多受到消费者吐槽。曾经的“小甜甜”为何变成了“牛夫人”,共享充电宝到底出了什么问题?

从用户角度看,第一个最直观的感受是涨价了。多个共享充电宝品牌,租金由最初的每小时1元上涨至4-6元,在景区、酒吧等热门场所,每小时租金甚至可以达到两位数。不少网友感叹自己“快用不起充电宝了”。

价格的涨跌,本是市场正常现象,但问题的关键在于,商家涨价行为是否属于滥用了其在市场的垄断地位。从行业格局看,整个共享充电宝行业的竞争格局有几家独大的趋势。据相关研究机构数据,2021上半年点位数最多的品牌前三排名为竹芒科技、怪兽充电和小电科技。这种市场格局让商家几乎“想涨价就涨价”。

那么,在涨价的大背景下,用户享受的服务变好了吗?对于共享充电宝来说,是否用时即有、借还是否方便,是用户体验最核心的两项指标。前者考验的是点位铺设的多少,后者考验的是对每个站点的运维水平。目前的情况是,共享充电宝商家们在扩张点位上不遗余力,但每个点位的运维情况却难尽人意。一边是“摊大饼”“跑马圈地”,数据显示三家头部企业各自的点位都已在百万上下;另一边却是用户频频曝出“还不上”“没空位”的现象。商家在解决“充不充分”的问题上花了大力气,可在“均不均衡”的问题上,显然还没做到位。

然而,均衡问题其实是共享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大问题。需求随着人流走,在共享经济领域,用户需求的“潮汐现象”非常明显。就像共享充电宝的“师兄”共享单车一样,上班时,城郊住宅区的共享单车就少,城郊地铁站口的共享单车就多,下班则反之。

这个道理对共享充电宝来说是一样的。是否应该想办法,主动利用大数据技术,充分分析、提前预判,留出空间,从而更好地调控点位,努力做到供求的相对均衡呢?或者至少能在用户遇到类似困难的时候,有一个人工的求助方式。这不仅是出于改善服务质量的要求,更因为共享充电宝特殊的定价体系和风控方式,一旦处理不好借还问题,就有可能侵害用户权益。

常用共享充电宝的人都知道,除了每小时租金,用户还有两种支付场景:24小时封顶价格和买断价格。一旦用户想还而还不上充电宝,因为有事又不能始终等在一旁时,大概率要把充电宝带回家,并为此支付24小时封顶价格,通常在30元/天左右。更极端的场景是,有网友透露自己在赶火车前借了一个共享充电宝,但到达外地后,却因难寻归还点,最终只得支付199元买下该充电宝。买断价格本是风险控制的方式之一,用来防止“共享产品”被私占,因此每个充电宝的买断价格,才定价远高于成本价。但如果是由于站点运维的问题,导致用户“被迫买断”充电宝,这无疑是对用户权益的侵害,也是对企业信誉的损害。这种双输的情况,企业应当想办法消除。

共享充电宝,本是为了缓解人们的“充电焦虑”而生。但目前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,让共享充电宝的使用本身也带有了一份焦虑。人们要为是否还得上,会不会多扣钱而忧心。这多少背离了产品的初衷。就像网友的吐槽:“如果这么麻烦,还这么贵,我为啥不自己买一个呢?”

在自购充电宝成本大幅降低的今天,在手机厂商纷纷推出“超级快充”的当下,共享充电宝该如何找到自身优势,继续屹立不倒?或许,优化服务,提升用户体验才是王道。






河南大学MBA教育中心|网站管理|河南大学主页|交流平台        |手机版|官方微博|官方微信|官方团委微博              河南大学商学院 版权所有 豫ICP备00258416-2        技术支持:蓝创科技  @2015 Business Shcool of Henan University新闻投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