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文学创作之路--丁奇高

作者:丁奇高 编辑:王佳丽 审核:王梦

摄影:

发布时间:2022-07-14

浏览次数:

来源:

作者简介:

丁奇高,本名丁气高,河南禹州人,河南大学商学院2016届校友。自幼身残志坚,致力于小说的创作,中国作家协会会员,河南九零后代表性作家之一,在《牡丹》《鹿鸣》《科尔沁文学》《作品》《红岩》《短篇小说》《文艺风赏》《莽原》《大家》等发表过短篇小说。


我二十二岁那年高考取得了文科571分的成绩,被河南大学录取。

在河南大学学习期间,校园里浓郁的文化氛围吸引着我,让我有机会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。

在金明校区图书馆里,塞万提斯、雨果、巴尔扎克、托尔斯泰、海明威、福克纳、乔伊斯、马尔克斯、普鲁斯特、博尔赫斯、卡夫卡、卡尔维诺、莫泊桑、欧亨利、契诃夫、高尔基、奥斯特洛夫斯基、卡佛、蒲松龄、阎连科、铁凝、残雪和我在文学的世界里相遇了。

这个与作家们神奇相遇的情节被我写进了小说《囚徒困境》里,发表在《作品》2017年第4期上。

2012年10月,受到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影响,我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。后来我知道了一个同乡大哥叫李清源,他的小说写得很出色,每当我在黑夜的时候,他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着我。

八年多以来,我靠着异于常人的生命体验、源源不断的写作灵感、勤奋刻苦的创作态度、执着的文学追求,试图攀登着文学的一座座高峰,尽管我不是那么成功。

2014年的6月30号对我来说是一个永远值得铭记的日子。因为我的写作在经历了1年零8个月的苦苦煎熬期后迎来了早晨的第一缕阳光。

那天学校刚放假,我准备去苏州的电子厂打工来赚取下半年的生活费,突然接到了一个来自广东的陌生电话,打电话的人是鲁迅文学奖获得者、打工文学领军人物、广东省作协副主席、《作品》杂志社主编王十月老师,他告知我投稿的小说被采用了,他夸奖我的小说有一种独特的气质,他同时也指出了小说中存在的一些不合情理的地方。

当时我不会说普通话,一张嘴就是浓重的河南方言,我说了十几分钟,王老师愣是一句话没有听懂。

但王老师很有耐心,前后打了三次电话就小说的细节进行沟通。这篇小说初稿写于2013年的国庆节假期,周游几家刊物八个多月石沉大海后,我在2014年6月25号投给了《作品》杂志,激动之余,我花了一天的时间对小说进行了修改。

一个多月后我从苏州打工回来时,这篇七千多字的题目叫做《我和姑姑未来的九种可能性关系》的短篇小说发表在了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办的《作品》杂志2014年第8期上,成了我的小说处女作。

小说发表的大门就这样一下子打开了。

后来我还得过作家网高校征文小说优秀奖,在北京领了奖。

截至目前我已经在《牡丹》《鹿鸣》《大家》《短篇小说》《文艺风赏》《莽原》《科尔沁文学》《红岩》《作品》等国内期刊发表中短篇小说30多万字,短篇小说集《如在水面,如在雾中》入选了河南省作协的重点作品扶持项目。

毕业后我去了文化中心北京,在凤凰网找到了一份读书编辑的工作。我的同事都是才华横溢的人,严彬老师是一位著名诗人,王军老师毕业于北京大学,是一位资深读书人,糖糖姐则是一位儿童文学作家,实习生周周是中国人大德语专业的硕士研究生。

在北京我见到了莫迪亚若、阿列克谢耶维奇、阎连科、格非、铁凝、李敬泽、刘不伟、邱华栋等名家,亲耳聆听了他们对文学的高论。

北京极大地开阔了我的视野,让我对文学创作有了新的认识。

但也让我明白,作家创作的源泉和书写的文学地理永远是他出生的那片地方,就像是莫言有他的高密东北乡、福克纳有他的约克纳帕塔法县、马尔克斯有他的马孔多小镇、阎连科有他的耙耧山脉。

之后我从北京回到了家乡,开始重新审视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,我发现了一些不同以往的东西。

写作已经成为我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。

我平时租住在许昌徐湾的城中村里,我每天早上四点起床,拖着残疾病痛的身体进行三个小时的小说创作。我常常为了一个细节苦思冥想一整夜,为了一个构思在脑海中萦回三四个月。为了养家糊口,我白天需要工作,看书的时间主要是在晚上,以经典名著和百科全书为主。周末的时候,我骑着电动车从许昌回长葛,陪伴老婆孩子,家人对我的支持是我从事写作的坚强后盾。

我的创作更加自觉地根植在豫中平原,常以禹州为发生背景,通过文本化的表达,用文学的语言来描绘家乡的社会精神面貌和时代变迁的复杂历程,为家乡的一草一木画像、立传、明德。

我知道这异常艰难,也许我穷尽一生都不会做成。

在写作的过程中,我受到了王十月、邵丽、梁鸿、李清源、刘不伟、王小朋、马夫、丁进兴、杜永利等作家师友的诸多鼓励。2021年6月我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。

我知道自己将如安泰俄斯一样,站在这片土地上就会从大地母亲那里获得无穷无尽的文学力量。

命运给我以万箭穿心的疼痛,生活给我以烈焰炙烤的煎熬,我用文学创造一个温暖明亮的世界。



新闻动态